您的 位置: 中医医学研究 >> 论文论著 >> 正文

大自然和人体论

作者:陈维海 阅读:2671
人体生命之能论
 
陈维海
 
1、食饮宜有节:
饮食合理能补精益气,反之则有害人体成为致病因素,影响生命过程,导致早衰。因此,提出养生当,“饮食有节”并指出“以酒为浆”等可至早衰,强调饮食调养。民间有“早晨吃好,中午吃饱,晚上吃少”的谚语,其实很有其合理养生之道。
起居宜有常:
人体生理活动固有自身节律,以适应宇宙自然的变化规律,人的生活作息,应当顺其节律,以保护和维持肌体之生命力。“起居无节”则干扰这种节律,消弱生命能力,导致生理功能紊乱,抗病能力下降,发生疾病。起居之常法,一是适应四时阴阳消长特点,按季节调整作息时间。春夏应晚睡早起,秋季应早睡早起,冬季应早睡晚起。二是适应昼夜阴阳消长特点,傍晚以后尽量减少形神劳作,避免冒风寒霜露。
四气调神之论:
1、春季:正月二月三月,人体推陈出新,万物复苏的时令。天地自然生机勃发而富有生气,草木生枝长叶,万物欣欣向荣。为适应这一时令应入夜即睡,清晨即起:披散头发,松开衣带,使形体舒缓,放宽步子,在庭院中漫步,使神志随着春阳升发而舒畅。处事待物应助其生发切勿滥行杀戮,多施予而少敛夺,多奖赏而少处罚,这便适应了春季的时令,是调养生发之气的方法。如若违背了春天升发阳气、万木生长之气,便会损伤肝脏,使供给夏季之盛阳匮乏,到夏季便会发生阳气不足的虚寒病症。
2、夏季的四月五月六月,是天地万物生长茂旺秀美的时令,此时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天地阴阳之气相交,植物开花结果,长势正盛。为适应这一时令,应晚睡早起,不要厌恶长日,抱怨气候炎热,神志应怡悦舒畅,避免激动和恼怒,使精神之英体适应夏气以成其秀美,使身体内阳气向外宣泄,保持体内的阳气通畅精神饱满与外界相适应,对外界事物有浓厚的兴趣。这是与夏天阳气旺盛相应,保护长养之气的方法,如若违背了夏阳旺盛,便会损伤心气,由于阳气未能充分发泄,到秋天则容易发生疾病,供给秋天收敛能力减少,冬天来临时,可能患重病。
3、秋季的七月八月九月,是万物成熟收获的时令,自然景象因万物成熟而平定收敛,此时天气动息,地气清明为适应这一时令,人应早睡早起,和鸡的活动时间相仿为宜,以保持神志的安定宁静,缓和秋季肃平定特征,不使神志外驰,以保持肺气的平和匀好,这便是秋气的特点,而保养人体收敛之气的方法。若违背了秋气收敛,便会伤及肺脏,至冬天使阳气当藏而不藏,便会发生阳虚腹泻之症。
4、冬天十月十一月十二月是阳气潜伏,万物蜇藏的时令,此时节,水寒成冰,大地龟裂,人应该早睡晚起,待到阳光照耀时起床才好,不要轻易地扰动阳气,妄事操劳,要使神气深藏于内,安静自若,好像有个人的隐秘,严守而不外泄,又像得到了渴望得到的东西,把它密藏起来一样,要躲避寒气的方法,违反了冬季的闭藏之气,就会损伤肾脏,使提供给春生之气的条件减少,春天便会发生各种疾病。
总决四气变化规律
天气,是清净光明的,蕴藏其德运行不止,由于天不暴露自己的光明德泽,所以永远保持它内蕴的力量而不会下泄,如果天气阴霾晦暗,就会出现日月昏暗,阴晦邪气侵害山川,阳气闭塞不通,大地万物的生命就不能延绵。自然界高大树木也会死亡。
恶劣的气候发作,风雨无时,雨露当降不降,草木不得滋润,生机郁塞,茂盛的禾苗也会枯槁不容。贼风频裘而到暴雨不时而作,天地四时的变化失去了常态,违背了正常的规律,致使万物的生命未及一半就夭折了,我们人民要重视环保,不要给大自然太多的污染,遵循自然规律,人类要适应自然变化,注意养生之道,所以身无大病,因不背离自然万物的发展规律,故生机不会竭绝。
违逆了春生之气,少阳之气不得生发,以至肝气内郁而发生病变,湿热黄疸、大小三阳病症,相继而生。
违背了夏长之气,太阳就不能盛旺,以致心气内虚。违逆了秋收之气,太阳就不能收敛,以至肺热叶焦而胀满火气上脑,会发生高血压症、干咳、头痛、风热等症。
违背了冬藏之气,少阴就不能潜藏,以至肾气不蓄,出现注泄等疾病。四时阴阳的变化,是万物生命的根本,所以人应在春、夏保养阳气以适应生长的需要,在秋冬保养阴气以适应收藏的需要。顺从了生命发展的根本规律,就能与万物一样在生长收藏的生命过程中运动发展,如果违背了这个规律,就会砍伐生命力,破坏真元之气。因此,阴阳、四时是万物的终结,是盛衰存亡的根本,违逆了它就会产生灾害,顺从了它,就不会发生重病,这样便可谓懂得了养生之道。对于养生之道,人们要懂得注重实行,只有愚人则时常有所违背。顺从阴阳的消长,就能生存,违逆就会死亡。顺从了它就会正常,人体安康,违背了它就会产生混乱。相反,如背道而行,就会使机体与自然环境相背离。所以人类要不等疾病已经发生再去治疗。而是治疗在疾病发生之前,如同不等到乱事已经发生再去治理,而是治理在它发生之前。如果疾病已发生,然后再去治疗,乱子已经形成,然后再去治理,那就如同临渴而掘井,战乱发生了再去制造兵器,岂不是太晚了。所以医家广泛地应用于养生与康复医学中。
由于肝旺于春,肝肾阴亏,肝阳易亢的眩晕症,肝气火旺的胁痛、呕恶、情绪烦躁易怒等症的患者,往往春季发病或者病情加重。春季宜保持情志欢愉,防止或避免动怒,及时消除造成不良情绪、精神因素影响。
由于心旺于夏,对于因心气虚弱、痰血瘀阻之心悸、心痛患者,夏天应使情绪欢畅,鼓舞心气,避免过喜或过怒,耗散心之气血,使病情加重,对于心肝火旺,心火上炎或痰火上蒙心窍者或喜怒无常,情志失常者,要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志过激变化的刺激,是治疗康复的理想措施。
由于肺气旺于秋,是慢性咳喘症好发的季节,可应用精神诱导配合调整呼吸,如新气功疗法,中度风呼吸法,吐纳功等,利于肺气恢复,使病症痊愈。
由于冬季是闭藏之季,五脏精气藏蓄于肾。对于一切虚损痨怯之症,尤其肾阴肾阳亏虚之病症,从精神上加以调养,做到精神内守,要静心闭养,尽量避免人事的烦忧,防止精气耗散,对于固养肾气,康复虚症有重要的作用。
生气阴阳平行
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生气,日中而阳气隆,日酉而阳气日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阴不能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所以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
自古以来:人的生命与天地自然相通,生命之本,源于天地间的阴阳之气。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地上九洲、人体九窍、五脏十二关节,都于天地阴阳之气相互贯通。天地怀阴阳之气衍变产生了金、木、水、火、土五行,阴阳之气又依气候盛衰消长,表现为温、燥、寒三种,阴气和风暑,人三种阳气共六气,如若生命违反五行和三阴三阳之变化的规律,邪气便会侵伤人体。因此,适应这个阴阳变化规律,是健康长寿的根本。
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胸肋;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北风生于冬,病在肾,俞在腰股;中央土,病在脾,俞在脊。故春气者病在头,夏气者病在脏,秋气者病在肩背,冬气者病在四肢。
故春善病鼻。仲夏善病胸肋,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症,冬善病痹厥。故冬不按踽,春不鼻靼,春不病颈项,仲夏不病胸肋,长夏不病洞泄寒中;秋不病风症,冬不病痹厥,食泄而汗出也。
故曰:阴中有阴,阳中有阳。平旦至日中,天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人适应之。
应四时:东方青色,人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其病发惊骇,其味酸,其类草木,其畜鸡,其谷麦,其应四时上为岁星,是以春气在头地也其音角,其数八是以知病之在筋也,其臭燥。
南方赤色,人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故病在五脏,其鼓掌苦,其类水,其畜羊,其谷 ,其应四时,上为荧感星,是以知病之在肉也,其音宫,其数五,其臭香。西方白色人通于肺,开窍于鼻,藏精于肺,故病在背、其叶辛、其类金,其育马,其谷稻其应四时,上为太白星,是病之在皮毛也,其音商其数九,其臭腥。北方黑色,人通于肾开窍二阴,藏精于肾,故病在骨,其味咸,其类水,其畜马,其谷稷,其应四时,上为表星,是以知病之在骨也,其音羽,其数六其臭腐。
中央土:黄色人通于脾,开窍于口,精藏于脾,故病在舌本,其味甘,其类土,其畜牛,其谷黍其应四时,上为镇星,是以知病之在于肉也,其音宫,其数五,其臭香。
八方之风会产生八种不同的邪风,中伤人体的经脉循经脉触动五脏,造成不同的疾病,所说的感受四时气候相互克制的关系,是指春季属木,克制长夏土;长夏属土,克制冬水,冬季属水克制夏火,夏季属火,克制秋金,秋季属金,克制春木,这是四时气候相互克制的关系。
人体适应昼夜阴阳消长变化规律的临床运用,一般认为,上午症状出现和加重者,大多属于阳气盛实或阴虚病人。因此此时阳气始盛,对于本来阳盛或阴虚的患者,在值此阳盛之时,会使阳热更甚或阴虚加重,使病热更重。症状消失或减轻者大多属于阳虚或阴盛之症,因为阳虚者得到阳盛之气资助,阴盛者受到阳盛之气的制约,故使病热见减。
中下午症状出现或者加重者,大多属于阳虚或阴盛之症,因为此时阳衰而阴生之时,阳虚症得不到阳气扶助,阴盛者值阳虚不能制约,故使病势加重。如果症状消失或减轻者,大多属于阳盛或阴虚之症,因为阳盛者得到阴盛之气制约而阴虚者得到阴生之气资助,故病热见减。前半夜症状出现或加重者,可考虑为阴盛或阳虚之症,如症状减轻或消失者,可考虑为阳虚或阴盛。
因此,根据昼夜阴阳消长规律来合理地使用药物,讲究服药的时间,对于治疗疾病提高疗效是十分有利。程士德认为从早晨午前、午后、入夜的时间服药法来看,大体上有下列三种规律:一是大凡升外透的药物,宜于午前服用;沉降下行之品,宜于午后服用。二是大凡升提外透的药物,宜于清晨至午前服用;而滋阴养的药物,宜于入夜服用。三是大凡祛除阳气,气分之邪的药物,宜于清晨、午前服用;而清泄阴分之邪的药物宜入夜服用。天地阴阳,上下相交,才能化生万物。人体若要健康长寿,防止早衰同样应合注意“七损八益”养生方法,而保持体内阴阳协调。
十二脏腑的功能
1、讲座十二脏腑的功能、地位及相关关系、内容至关重要,心为君主,不宜受伤。心者,君主官也,神明出焉和主明则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等句,确立了心脏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统帅作用和最高地位,对中医学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一语,为历代医家所重视和发挥,乃至形成气化学说:此句之膀胱,不等同于西医之膀胱,实涉及肾、输尿管、尿道之部分功能。津液既指一般狭义津液,又指津液化生的尿液。气化之气,既指膀胱之气,更指肾气。此处不仅指小便的排泄,尤指膀胱津液的蒸腾输布以润养全身。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太阳,通于夏气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肾者主蜇,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反之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故人迎一盛,病在少阳,二盛病在太阳,三盛病阳明,四盛以上为格阳,扣一盛,病在厥阴二盛病在少阴三盛病在大阴,四盛以上为关阴。人迎扣俱盛四倍以上为关格,关格之脉赢,不能极予大地之精气,则死矣。
人则以九九极数的变化来配合天道的数度,而形成一个整体的,人有耳、目、口鼻。前后阴九窍和胃、大肠、小肠、膀胱,盛贮有形的饮食物及其糟粕的四个内脏及肝、心、脾、肺、肾、藏精神的五个内脏,共九服与天地相配,一年应是三百六十五天,由人和天地是相连的,所以人有三百六十五个俞穴,这些人与天地相应之说流传已久,其何道理呢?所谓“六节”,就是用天平于地支的排列合起纪日,六十天为天为一节,又叫一个甲子,六个甲子便是三百六十日,正与周天的三百六十度相合,所以说六六为节,所谓六六为节与九九相通,是用来确定天度和气数的。天度,是日月运行的尺度;气数,是影响万物生化节气。
天在上属阳,地下属阴;日行于昼属阳,月行于夜属阴。日月在天体中运行有一定轨道和程序,每天行一定数字,一周天是三百六十五度太阳一昼夜一度,月亮一昼夜行十三度又十九分之七,所以有三十日,大月和二十九日的小月之分,平均每月为二十九日半,这样计算一年十二个月才有三百五十四日,而一年应该是三百六十五日又四分一,这样就不足十一又四分之一,每年余十一天多,积累下来就产生了闰月,三年就闰一月五年再闰一月,平均十九年当中须有七个闰月,才能与周天的度数相合,使节气与月份一致。推算的方法是,首先确定冬至节为一年节气开始,再用圭表测量日影长短变化,计算日、月运行的度数,校正时令节气,然后将余数加入计算,整个天度的变化便可以完整计算出来。指体内脏腑的功能及表现于外的征象。
 
五脏诊法
 
诊法:在强调望闻问切四诊的基础上,尤重色诊、脉诊。所谓五脏之象,五脏相音,五色微诊,“得之而使内也,及夫脉之大小滑涩浮沉,可以指别”等提示望闻问切必须全面诊察,缺一不可,而“能合脉色,可以万全”则明白无误地指出,切脉和望色相结合,是四诊的重点所在。
主藏,腑主泻的脏象,理论突出了五脏和六腑的功能特点,其反面即五脏失藏则乃至虚损,六腑失泻过藏则乃至滞逆,便成为脏和腑的病机特点之一,从而为临床上脏腑的诊治提示了方向和思路。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应用大承气汤之类的通降腑气方药获得成功,便是六腑者转化物而不藏,此不能久留,输泄者也,等学术观点临床运用的例证。
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实际上是对一个医生诊疗技术提出的基本要求,这一要求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医生首先应掌握多种医疗技能,才能在临床验证时取之所需,应付自如。二是善于得病之情,真正实现各种活法得其所*。
气候饮食习惯,生活起居,体质类型等多种因素对病情影响以及这些因素相互之间的因果联系,而所有这些对于临床对症时作出准确的诊断,制定有数的治疗方案,都是很重要的,可见上述所论的因素都属于病之实情,都是治疗前必须了解和掌握的,因为这些都是选择不同治法即杂合以治的基本依据,直接关系着治疗的效果。综合所述,中心大意决不仅是因地制宜的治则,而是对因地、因时、因人(包括体质)制宜治疗原则的综合论述,写具体病情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辩证法思想。
病为本、工为标的论点精辟地描述了病人和医生,疾病和治疗之间的辩证关系,对医生和患者在治病过程中提出了基本的要求。对于医生来说,必须全面、准确地收集病情资料,科学地分析这些资料才能制定出符合病情、针对病情的有效治疗措施。对于患者来说,病为本,工为标,要求首先要客观,真实地向医生反映自己的病情,使医生的诊疗与自己的病情切合,得到早日康复。其次,在治疗中密切同医生配合,遵守医嘱,要认识到自己是治疗中的主体,千方百计地使自己的精、气、神调理到最佳状态,才能使医生的治疗充分发挥功效,提供最好临床经验,更好为广大人民服务。
病症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反映病机,必须相互“参伍”。其次,讨论了各种诊法的具体应用。通过对面、眼神、语言、神色、形体、动态等诊察,五脏精、气、神的实盛虚衰,成为诊治和愈后的重要依据。指出五色分主五脏,其色均以明泽含蓄而不露为精气内充的吉兆,而以枯竭,外露为精气衰败的凶象;眼睛以视物清楚为佳,视物模糊、视力减退为精衰的表现,说话声音沉闷重浊、语声低微不连贯,可分中气虚实;言语,行为失常是神明错乱,大便失禁常是脾肾之气失守,同时还指出,外在形体状况,也是内脏精气强弱的反映,并指出头倾视深,背曲扁,随腰脊不能转翻,膝部不能屈伸,行则偻俯,骨弱不能久立,行则痿掉的五脏瘫结。针刺放血疏经通络有促进血行,从而进一步推动津液运行,以消除水邪的治疗效果,根据“去宛、陈垄”的治疗原则,所十余年来出现了用活血祛瘀治法及方药治疗顽固性水肿及血症等取得疗效的临床验证。
所谓:阳气有余,为身热无汗;阴气有余为多汗身寒,“阴阳有余,则无汗”,明确指出阴阳盛衰与身体的寒热,出汗之间的联系,对于临床辩证审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阴阳的盛衰是相对的,阳气有余者,阴气必受到一定伤害,因而阴气会相对不足,反之亦然。阳主热,阴主寒,因而阳偏盛则身热,阴偏盛则身寒,阳气会相对不足。此“热”包括发热、恶热;此“寒”亦包括肢冷和恶寒。人体出汗与阳气,特别是卫气的关系最密切。本身“阳气有余的身热无汗”应属外邪未表,卫阳郁遏所至,“阳气有余”的“多汗而寒”乃阴盛伤阳、卫阳不固所至;而“阴气有余”的“无汗而寒”则是一种特定病情,即外寒客表(阴气有余)而恶寒。卫阳郁遏(阳气有余)而无汗,宜辛温发汗,宣表,表解则恶寒止,汗泄则卫气通,因而阴阳平复而病愈。
千人常人,健康之人。气象,指脉气和脉象。论述平人的脉气和脉象,并以平人的脉象和病脉,死脉对比互参,分析病情,所以“千人气象”,《黄帝内经》关于脉症逆顺(从)的论述甚多,其基本精神在说明脉和症一致,如病轻易治,脉和症相反,则病重难治。由于脉、症相逆的病情时常见于临床,而且往往见于疑难重病,因而正确认识相逆的脉和症,正确决定脉和症的行义,就成为历代医学探讨的热门课题。
玉机,含有珍重之意:直脏,指没有胃气的真脉象,论述四时五脏的平脉,大过不及的病脉;以及真脏脉之脉象;五脏疾病的转变及愈后等问题,尤其对真脏脉的脉象形成机理及临床意义论述。
其诊脉法中所形成的思路及其特点,对后世脉学的发展起到积极影响,脉法特别强调“九候相应,上下若一”思想,认为只有把局部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整体联系后,才能得出正确的诊断。

主办单位:医学临床研究医学会   电话:020-85583372   邮箱:m131411819@163.com
网站地图 sitemap.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