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医的角度认识失眠症与精神病的关系

作者:admin 阅读:57393

作名称 :从中医的角度认识失眠症与精神病的关系                 出版社:专利文献出版社

出版单位:中华临床医学研究                                      出版日期:2006-6

著作版面:
著作说明:
                               广东省陆丰市东埔精神病院(516500)黄天栖(著)

  睡眠良好是心身健康的主要标志。失眠是常见的睡眠障碍,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睡眠不足,入睡困难,睡后易醒,睡眠时间缩短,不能正常睡眠。
精神疾病引起的失眠,主要是指入睡困难、睡眠不安、睡眠恐惧、失眠多梦、睡眠过浅、睡眠片断、彻底不眠、早醒或醒后不舒等现象。

  一、失眠的病因 可以由各种不同的原因引起,如环境因素、生理因素、心理因素、躯体疾病、精神疾病、药物、睡眠伴随症、原发性睡眠障碍、假性失眠等。

  二、失眠与脏腑 产生失眠的原因很多,如气郁化火,扰动心神,胃中不和,痰热内扰,阴虚火旺,心肾不交,思虑劳倦,内伤心脾,以及心胆气虚,神摇善惊等均可扰乱心神而失眠,主要与心、肝、脾、肾四脏有关。
  心脾两虚:劳倦思虑太过,伤及心脾。伤于心则血暗耗,血不养心,伤于脾则气血化源不足,不能上滋于心。或产后、久病体虚,年迈体弱,心血不足,神失所养,产生心脾两虚的症状,同时可见失眠。
  心胆气虚:素体心胆气虚,或暴受惊骇,情绪紧张,善惊易恐均使决断无权,遇事易惊,心神不安,故发生心胆气虚症,同时可见失眠。
  心肾不交:房事过度,失精耗液而致肾阴亏虚,不能上济于心,水不济火,则心火偏亢,热扰神明,故除见肾阴虚、心火亢的心肾不交症,还可见失眠。
  肝气郁结:肝喜条达而主疏泄。如果精神刺激引起抑郁不畅,影响肝的疏泄,肝气郁滞,气有余便是火,火扰心神。所以,除可见肝气郁结的症状外,还可见失眠。
  肝火上炎:素体肝气盛,每因情志所伤,肝气郁结,化火上炎,火扰心神,所以除可见肝火上炎的症状以外,还可见失眠。
  肝阳上亢:多由肝肾阴虚,不能制阳,肝阳上亢;肝血亏虚,母病及子,心血亦虚,神失所养;肾虚精亏,精血不能互生,水亏不能制火,心火独亢于上,火扰心神,故除见肝阳上亢、心肝血虚、心肾不交的症状以外,还可见失眠。
痰热内扰:饮食不节,肠胃受伤,宿食停滞,壅遏于中,痰热上扰,心神不安,所以除可见痰热内扰的症状外,还可见失眠。

  三、精神疾病的病因和病理机制
 
    (1)精神疾病的病因,主要有六淫侵袭、七情过伤、饮食劳倦、乱用药物、遗传胎病、外伤等。
  (2)精神疾病的病理机制 ①六淫侵袭:人体受风寒暑、湿燥火外邪的侵袭,因暑、燥、火均为火热之邪,风寒湿邪入里化热,热忧心神均可以引起精神疾病,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②阴阳失调:阴阳的盛衰是精神疾病的主要原因,如《素问·生气通天论》:“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病乃狂。”心、肝、肾的阴阳平衡失调,以致阴虚于下,阳亢于上,心神被扰,神明逆乱。均可引起精神疾病。③情志抑郁:肝气郁滞,气郁化火,火扰心神,气血不足,神失所养;或恼怒惊恐伤及肝肾,精血不足,神失所养;喜怒无常,心阴不足,心火暴张,心神不宁等。也可引起精神疾病。④痰火扰心:由诸多因素引起湿聚成痰,痰壅火生,痰火上扰心神,亦可发生精神疾病,如《丹溪心法》“癫属阴,狂属阳。癫多喜而狂多怒……多因痰结于心胸之间。”⑤气血失调:气滞血瘀或血瘀气滞,热入血室,血热互结,瘀血攻心,也可发生精神疾病,如王清任指出:“癫狂一症,乃气凝滞脑气,与脏腑气不接,如同作梦一般《医林改错》。⑥心血不足:大量失血或脾胃虚弱,生化不足,致使心神失养,常可出现精神疾病,如明代虞抟《医学正传》有:“大抵狂为痰火实盛,癫为心血不足,多为求望高远不得志者有之”。⑦火热过亢:《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指出:“诸躁狂症皆属于火”,强调阗狂是由心火、肝火、肾火过亢而致,“故心热甚多喜而癫……故肝实多怒而为狂。” ⑧饮食劳倦:过食辛辣,易生火热;饮食积滞易生热;饮食伤脾,脾失健运,湿聚成痰,痰火扰心;或食伤脾虚,气血之源不足或劳倦伤于心脾,神失所养;或房劳过度,阴精亏虚,相火过旺,致精血不能养神,相火亢盛而又扰神,均可导致精神疾病。

  四、失眠与精神疾病的关系 临床研究与实践证明,绝大多数精神疾病患者,都可出现失眠。祖国医学认为,失眠与精神疾病有极其密切的关系。失眠是造成精神失常不可忽略的一个因素。诸种因素引起的精神失常,最早出现的症状也是失眠,所以,患精神疾病的人,在病前或病中,绝大部分都有失眠存在。90%以上的患者,都首先发生或持续表现失眠症状,并且逐渐成为突出症状,与其他精神症状并存,成为精神疾病的主症和兼症。其演变规律为:致病因素——失眠——精神症状,旧病复发——失眠——精神症状,经过治疗——失眠好转——精神症状改善。反之,经过治疗——失眠不愈——精神症状难以改善。
  由此可见,失眠不仅是精神疾病首发、伴发、复发先兆的症状,出是判断治疗效果,预后的一个重要症状,同时,还是预防精神疾病的发生、保障人民健康的重要环节。

 

著作名称 :精神检查对精神疾病诊断的意义                  出版社:专利文献出版社

出版单位:中华临床医学研究                                 出版日期:2006-6

著作版面:
著作说明:
                      广东省陆丰市东埔精神病院(515600)黄天栖(著)

  精神疾病诊断前的精神检查是提高诊断准确率的前提和铺垫。对提高诊断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我院从1986年建院以来,始终坚持从实际工作入手,规范精神检查,为临床诊断创造了有利条件,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有效地提高了诊断率。
  精神检查是通过观察和交谈来检查患者精神状态的一种方法。观察患者的一般表现、情感反应、动作与行为,也可以发现有无错觉或幻觉、自发言语等。通过交谈了解患难与共者的接触、知觉、言语、思维、智力、定向力、自知力等。通过相应的躯体检查以了解患者有无抗拒、蜡样屈曲;若要了解有无模仿,不自主服从时,医生要作出一些分咐和动作,并观察患者的反应。
  精神检查项目与内容:包括意识状态、仪态、接触、注意、睡眠和饮食和情况。意识是否清楚是疾病诊断的重要前提。具体步骤。
  1.病史记录 包括一般资料、主诉(代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个人史、家庭史。
  一般资料:姓名、性别、年龄、职业或兵种、婚姻、籍贯、文化程度、工作单位或部别、入院日期。供史者姓名、与患者关系,所供病史的可靠程度。若有患者的书写材料,也要注意收集。
  主诉(或代主诉)主要精神症状和病期。
  现病史:有无发病诱因,起病缓急、起病日期、首发症状、病情变化情况,有无消极自杀、自伤或冲动、伤人企图或行为,睡眠和饮食情况,病程情况,入院原因,以往诊治情况,若多次住院,扼要记录历次住院情况。
  既往史:以往精神疾病史《系与本次患病无关的内容》重要神经系统疾病和躯体疾病史,记明患病时间,主要表现及诊断意见。
  个人史:患者胎次与出生后发育情况,学习和工作经历,婚姻状况,病前性格特征。
  家庭史;询问两系三代中精神疾病患病情况。无论是医生提问或患者答语都用阵式写在纸的左、右侧,尽量引用原句,以保持真实性
  2.精神检查(1)一般表现:意识是否清楚,仪态是否整洁,着装是否整齐、接触周围人的交往情况是否良好、注意患者的眼神、面部表情、举止和言语等来观察。睡眠和饮食情况。
  (2)是否有认识活动障碍:①感知障碍:错觉、幻觉、感知、综合障碍。②注意力是否集中或涣散,可能的影响因素有哪些。③是否有思维障碍:言语表达时的音调、语流、语量是否异常,有无自言自语,对答是否切题,有无思维迟缓、思维奔逸、思维中断、思维贫乏或破裂性思维等。思维内容与结构:有无妄想及妄想的种类、内容、性质、出现时间、发展动态、涉及范围,是否固定或成系统,荒廖程度或现实程度及与其它精神症状的关系。④是否有记忆障碍:记忆增强或减退,有无遗忘,错构或虚构。⑤是否有智力障碍:一般常识、专业知识、计算能力、理解能力,判断能力,分析、综合及抽象概括的能力。
  (3)情感活动:特别应注意外部表情及内心体验,情感状态与当时的外界环境和思维内容的协调关系。
  (4)意志与行业:意志正常,增强或减退,行为增多或减少,有无奇异动作,行为或紧张综合症
  (5)定向力:时间、地点,周围人物与自身定向力良好、欠良或不良。
  (6)自知力:存在、部分存在、丧失。
  除精神检查外,还需进行躯体检查与神经系统检查。
  详细的精神检查,清晰的检查资料,可提醒临床医生在诊断过程中注意,不断总结经验,汲取教训,为不断提高诊断准确率典定坚实的基础。有了完善的精神检查,就有了准确的诊断,只有诊断正确,才能辨证施治,合理用药,提高治愈率。
 


    

著作名称 :精神障碍的病因及临床表现剖析                   出版社:专利文献出版社

出版单位:中华临床医学研究                                出版日期:2006-6

著作版面:
著作说明:
                       广东省陆丰市东埔精神病院(516500)黄天栖(著)

  精神障碍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产生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病理优势情感(pathic dominnt affect) 它是指在病态的精神活动中居于显著优势地位的情感,这种情感与客观刺激的强度和性质不相适应,与病人的内心体验有一定联系。发病的主要原因与情感高涨、欣快、情绪低落或抑郁、焦虑惊恐发作、恐怖等因素有关。①通过感染,包括急、慢性躯体感染和颅内感染招致脑功能或器质性病变引起精神障碍。②躯体疾病。如肝性、心性、肺性、肾性等脑病和内分泌机能障碍等疾病引起精神障碍。③中毒,即精神活性物质从不同途径经体内侵入脑部所致的精神障碍。④颅脑外伤,由于颅脑被冲击,坠跌和炮弹、炸弹爆破以及气浪伤直接招致颅内血液循环障碍和脑脊液动力失去平衡或脑内小出血点,脑水肿等引起短暂的、持续的精神障碍。⑤心理因素,如心因性精神障碍、神经症和与文化密切相关的精神障碍。⑥生活事件,如离婚、丧偶、失败、失恋、失学、家庭纠纷、经济困难问题等所致的精神障碍。⑦自然灾害,突然、强烈而急剧的精神应激,心理社会应激超过了患者的承受能力或社会支持所能保护的水平,诱发短暂的或持久的精神障碍。
  2.情感诱发障碍(affctive evoked disorder)是指情感始动功能失调,受到刺激时情感易于诱发或诱发困难,发生的病因以易激惹、病理性激情、情感脆弱、情绪不稳、强制性哭笑、情感迟钝、情感麻林等有关。
  临床上常表现为:①情绪容易激惹、愤怒、稍遇刺激暴跳如雷,激怒,易于人发生矛盾冲突。②无明显诱因或在心境恶劣的背景上,突然发作,非常强烈,为时短暂的暴怒情绪,并由此产生残暴冲动行为而严重伤害他人,发作时常伴有一定程度的意识障碍,事后可能出现遗忘。③没有外界诱因而突然爆发的,不能自行控制或带有强制的哭笑,患者面部表愚蠢、奇特、缺乏内心体验。④极易伤感,因微不足道的小事而哭泣或兴奋激动,难以自我克制。⑤情绪极易变动,由一种情绪很快转变为另一种情绪,情绪变化不稳定、不持久,可无外界诱因,时而悲伤、时而快乐、时而自责变化或时而抱怨等,有时暴怒、吵闹、漫游或自杀,并无故打人、骂人。⑥对平时能引起鲜明情感反应的刺激却表现较平淡,并缺乏与之相应的内心体验。多以细微的情感逐渐丧失为主。如对亲属不体贴、对同志不关心,对工作不认真,表情不鲜明生动等。⑦在长期情绪压抑状态下或突然遇到紧急情况时缺乏相应的情感体验。表现既无恐惧,也无痛苦、麻木不仁等。

  3.情感协调性障碍(affective corariance disorder)是指外界刺激后的内心体验与外部表情不协调,或内心体验自相矛盾。一般分为情感倒错、表情倒错、矛盾情感。临床上常表现为:①情感反应与客观刺激的性质不相称。如遇悲哀的事件表现欢乐,遇到高兴的事反而痛哭。②情感体验与外部表情不协调。如嚎啕大哭时给人感觉似不悲伤,喜笑颜开时给人的感觉内心极其痛苦。③对同一事件同时产生两种相反的情感体感。如既爱又恨或既悲又喜。

  4.情感退化(affective degeneration)患者的情感变得极幼稚或衰败称为情感退化。
    (1)由于大脑皮质的控制能力减弱,其情感活动易受本能支配或直觉的影响,而缺乏克制和理解能力,且很容易流露出来。
  (2)情感衰败,是整个精神活动衰退的一部分,常见于精神分裂症衰退型或痴呆患者。临床上常表现为:①情感缺乏节制,极易流露出来,如同小孩一般表现。对外界刺激反应迅速而强烈,稍遇刺激则嚎啕大哭或暴跳如雷,而稍加安抚则破啼为笑。②对各种事物逐渐丧失自己的内心体验,带着傻笑的面容或毫无表情,一般外界刺激很难引起情绪反应,对于重外界干扰可有些愤怒或回避反应。
从上述剖析可见,精神障碍的发生与性格内倾、情绪不稳、精神质及心理因素、环境因素、生理因素等有明显的相关性。
 

 

 


主办单位:医学临床研究医学会   电话:020-85583372   邮箱:m131411819@163.com
网站地图 sitemap.xml